近年来,推广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一直是舆论热议的话题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,不少高校的体育场馆却一直对社会公众大门紧闭。场馆开放为何如此之难?今后又该怎样解决?针对这些问题,国家体育总局官员19日给出了回应。
19日,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,解读“健康中国行动”之全民健身行动有关情况。
在会上,当被问及有部分高校拒绝公众进入体育场馆问题时,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郎维表示,现在公共体育场地的开放基本大面积实现了,但是有个别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完全开放。同时,学校不对公众开放场馆并非个别现象。
“这涉及到中小学体育场馆的开放问题、涉及到管理的权限问题。比如,人大、清华、北大的体育场地设施不归体育总局管,由于它的建设土地的使用,包括产权、管理,都是由学校来管理的,也就是说它的业主单位应该是学校。”郎维解释说。
郎维在会上介绍称,国家体育总局在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,但学校在开放过程当中,各地区执行的不一样,有的地区达到了100%,有的地区70%、80%,有的地区可能更低一些。
他分析称,这里面存在几种情况:一是产权问题,二是场地设施管理权限问题,三是安全风险问题。
郎维解释说,从安全风险角度看,有的场地设施开放了,由于场地设施的问题,或者由于健身者自身的问题,造成意外伤害事故,涉及到一些法律纠纷很繁琐,很多学校为了避免这些就没有开放。
此外,也有学校考虑到人员不够、管理难度加大,包括运营成本的加大,也存在一些问题。
针对如何破解现存问题,郎维强调,要从多方面入手:一是政府极力主导学校体育场馆和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;二是各部门协同,实现现有存量场馆的开放和新场地的建设问题;三是全社会共同参与,包括企业、社团、媒体等共同努力,促进和督促场馆有效利用。
“因为和发达国家比,我们场馆本来就少,我们人均场馆设施面积是落后的。尽管少,但是我们尽量提高使用效率,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的需求。”郎维说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也表示,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是好事,也是方向,但是要把这个事做好,还需要政府部门政策引导,相应的业主单位做好管理。同时他强调,也要提倡公众文明使用这些体育设施。【文章来源于中新网】
http://whjcqx.com/